山楂樹之戀  

我願化身山楂樹,受那五百年風吹,五百年日曬,五百年雨淋,只求今生她從樹下走過,讓我為她蔽遮一葉之蔭... 

縱然此生已不能再有生死不渝、纏綿悱惻的情愛,但在讀這本書時,彷彿就化身在老三、靜秋身畔,一同見證他們這段冰清玉潔、刻骨銘心的世紀戀情,欣喜、嗔怨、期盼、嗟嘆... 

原來世間真有「守護一生、不計回報」的愛情

一直以為只有父母對子女的骨肉親情,才會一生一世、無怨無悔的付出。像電影「鐵達尼號」傑克與蘿絲「柏拉圖式的愛情,只是數日短暫的激情,未必經得起時間與環境的考驗,況且電影內容乃是小說情節,純屬虛構,現實世界中根本不可能有這款純純的愛。然而,讀過「山楂樹之戀」之後,我才不得不信,世上真有「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癡情,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出自男性的癡情。在對比現代人速食、務實的愛情觀後,老三對靜秋「寧可死,也絕不出爾反爾」的堅貞不移,被譽為世間最純淨的愛情故事,一點都不為過。 

一段讓人心醉與心碎的真人、真事、真情、真愛

「山楂樹之戀」敘述1974-1976年文革後期在湖北省宜昌縣發生的一段愛情故事。男主角老三大靜秋67歲,家世好,父親是軍區司令;在外省的地質探勘隊工作,工資高。女主角靜秋出身成份不好,父親勞改下鄉,母親在小學任教,靠著微薄工資苦撐家計。靜秋高中畢業前夕,下鄉撰寫教案,在寄宿農家與老三相識,從此展開了這段青澀戀情。男女雙方門不當戶不對,家境懸殊,一般人對這種老掉牙題材多少都有些免疫力,加上又帶有文革政治背景色彩,這樣的小說應該是不被看好、也勾不起讀者的興趣,但為什麼卻能引起廣大的迴響,甚至還改編拍成電影?我想原因就在於它的真-樸真、純真與寫真。作者樸實無華、簡單洗鍊的文筆,讓整個故事更有親和力;老三與靜秋純淨無邪的愛情,直指讀者內心深處對真愛的渴望,輕易地撩撥共鳴;除了樸真與純真,最重要的,這是一個寫真的故事。一般虛構杜撰的愛情小說,無論劇情如何纏綿悱惻,結局怎樣哀怨悲傷,雖可賺人熱淚,但不能動人心腸;然而「山楂樹之戀」簡簡單單的真人、真事、真情、真愛,卻讓人讀時痛徹心扉讀後百轉千迴心念流連於小說書中遲遲不肯散去思緒徘徊在山楂樹下久久無法抽離...如果不是真實故事,我想就不值得、也不會有那麼多人為它情繫夢牽、潸然落淚了。 

這段戀情的苦澀,不咎文革,而在靜秋

老三與靜秋的戀情,有2個很重要的里程碑,一個是靜秋回K市休假,老三從縣城接靜秋回「西村坪」的途中互動;另一個就是兩人相識週年在渡口涼亭的久別重逢。然而在這2個高潮之間,就是這段戀愛的谷底冰點,也是老三飽受委屈、歷經折磨的苦難時期。這段戀情的波折,與其是說文革大環境帶給兩人的箝制與傷害,還不如說是靜秋缺陷性格的自作自受。文革後期雖然仍有階級成分對立、意識型態掛帥的遺毒,但已非那種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肅殺作風,從故事背景中,也看到其他不少勇於對抗、爭取自主的戀愛片斷,儘管結果多以苦澀收場。兩人戀情之所以波折迭起、急轉直下,實在是肇因於靜秋的疑神疑鬼與自以為是;另外,靜秋喜歡駕馭對方、讓人臣服的女王性格,也是老三為這段戀情飽嚐苦頭的主因。例如,靜秋在耳聞老三幾天沒來可能是回鄉探親的消息時,就幻想他是已婚的感情騙子,還寫下「決心書」要與他劃清界線;從大嫂那兒聽說老三已訂婚約的傳聞後,也不查證究竟就一口咬定,而在之後的日子裡,不是對老三冷嘲熱諷,就是儘量避免跟老三接觸,讓老三完全莫名所以。每次兩人好不容易誤會冰釋、破鏡重圓時,靜秋一開始總是擺足了派頭、給盡了臉色,非得老三卑躬屈膝、服服貼貼後,她才肯好言相對;如若不然,靜秋自己反而魂不守舍、悵然若失。靜秋這種神經質的性格,與文革無干,全是她自己個性使然。恰巧,靜秋的臭脾氣也只有老三受得住,換做別人,恐怕早就「謝謝再聯絡」了,哪經得起這樣接二連三的折騰與折磨。然而,不管靜秋如何誤解、怎麼折磨,老三總是一本初衷,默默地在背後關心著她、守護著她、照顧著她,出錢出力,即使是用別人的名義幫助她也無所謂。老三不求回報,也不指望藉此改變她對他的態度,只要靜秋生活順利、平安快樂就好,他的一切付出、等待也就值得了。世上這種不求回報的付出,只有父母對子女的愛才看得到;男歡女愛,大多立於對等付出的基礎,即便是單戀,也希望在己方感情付出後,對方能夠感動而回心轉意。不求回報、只盼對方快樂的愛情,除了偉大二字,實在別無他法可形容,這也是老三被認為情聖的原因。 

風花雪月之外更成熟的情愛

不單是情愛上的慰藉、生活上的照料,老三也是靜秋心靈與精神上的導師。

他激發她學習上的潛力,不要因為出身背景不好以及社會階級限制而放棄學習的機會,也不要受限於文革教條八股的箝制而輕忽自己的天賦。世界不停地改變,總有一天,她的才華一定會受到社會肯定。

他鼓勵她要相信自己的父母,不要因為階級意識而懷疑親情,也不要因為成份不好而自卑,更不要因為政治上的東西而扭曲了家庭的意義。

甚至在知道自己將不久於人世,為了避免靜秋隨他而去,也為了讓靜秋心無罣礙地正常生活,他善意地說了個謊,說要回父親身邊盡孝。「兒女情長,終究比不上那些更高層次的召喚」,他跟靜秋說抱歉,要她忘了他,重新過正常日子。

老三對靜秋的愛,既不是激情的愛也不是佔有的愛更不是一時的愛而是成熟的愛也是包容的愛更是恆久的愛 

聽到靜秋這個名字,即便我一隻腳踏進墳墓了,也要拔回腳來看看你

老三生前跟靜秋最後的會面,特別囑咐她不可輕生,鼓勵她完成人生積極的意義。「我不要妳跟我去。你活著,我就不會死;但是如果妳死了,我就真正地死了。我要妳好好活著,為我們兩個人活著,幫我活著,我會通過妳的眼睛看這個世界,通過妳的心感受這個世界」

在最後一次見面後,老三用一封善意的謊言信,就把自己從靜秋的世界中突然抹去,讓靜秋開始習慣沒有老三的日子。即便如此,他也不能忘情於她,在生命最後的終章,反而搬進了K市的醫院,暗中地守護靜秋,直到生命的最終一刻。我一向為李商隱的絕句而感動,「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從來就覺得這兩句意境淒美,時至今日,我才深刻體會到詩後的感受竟是如此的肝腸寸斷。

「我喜歡靜秋這個名字。聽到這個名字,即便我一隻腳踏進墳墓了,也要拔回腳來看看你」,就是因為老三這幾句話,在故事的結尾,靜秋趕到醫院與不省人事的老三訣別,別無他語,只是不停地哭喊「我是靜秋、我是靜秋」,希望老三聽到她的名字,真能回神睜眼,說上最後一句話。此情此景,聞者無不心如刀割、撕肝裂肺。這份愛讓觀者心動讓識者心疼讓愛者心碎... 

我不能等妳一年零一個月了,我也不能等妳到25歲了,可是我會等妳一輩子...

老三走了,長眠在山楂樹下,靜秋後來終於也聽了老三的話,嫁人生子。20年後,靜秋赴美唸書,再過10年,攜女回到山楂樹下,探望長眠樹下的老三。

人生無奈,世事無常。都說是有情人皆成眷屬,但是,多少刻骨銘心的感情,終不以婚姻為歸宿;然而更多信誓旦旦的婚姻,即便不以勞燕分飛收場,也是同床異夢、貌合神離,有情若似無情。看來,若能「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還真是情訂三生的緣份,如何能不珍惜!只是「死生契闊,與子成說」這樣對老三愛情的試煉,無寧太悲壯、也太慘烈了。

老三與靜秋,雖然情深緣淺,但我深信,老三金石情堅,一定如阿難石橋,寧受五百年風吹、五百年日曬、五百年雨淋,也要孤立於山楂樹下,默默地等候靜秋與他重逢相聚那一天的到來,永世不離... 

對於小說的2點疑問

作者艾米以本書聲名大噪、一砲而紅,書中文華精彩,自不待言。但有2點疑問,不吐不快。

本書雖未以靜秋為第一人稱撰寫,但以靜秋為本書第一主角無庸置疑。所以,絕大篇幅地描寫靜秋的點點滴滴是需要的,也是必要的;但可惜的是,對於男主角老三的家世背景、心路歷程卻著墨甚少。尤其到底是怎樣的環境、背景,才能塑造出老三這樣文武兼擅、才德俱備的情聖,實在令人不解與好奇。老三在受到靜秋莫名的折磨與羞辱時,難道心境毫無轉折?他又是怎樣地讓自己無怨無悔、無休無止、無條件地付出?我想光是這些,就足夠以老三為主角再寫一本「山楂樹別傳」了,為何這些主題在本書卻幾乎隻字不提?老三的親弟弟已把老三的日記、照片以及被退的信件都交給了靜秋;老三的家族親屬、同學朋友、同事夥伴,既多且眾,亦多存於現世,作者若要進行田野訪查應輕而易舉,老三的相關背景資料亦不難蒐集,但書中所有對老三的描繪,不是從與靜秋的交往中帶過,就是由其他配角的口述來觀察,似乎從未以老三自己的角度進行心理描述。讀者對男主角有太多的好奇與期待,可是作者卻給男主角太多的留白,此點頗有蹊蹺,實在令人納悶猜疑。

再者,本書是以直敘法來鋪陳,但對時間的交待上,卻語焉不詳,不知是說不清楚,還是不說清楚。這段戀情初始於1974年初春,終底於1976年五四,大部份的讀者不仔細看恐怕都弄不清楚。在通篇著作中,很少看到年份與月份的記述,就連春夏秋冬季節的更遞也朦朧模糊。讀者若想了解書中重大事件發生的時間,不另外做筆記的話,恐怕多半得時序錯亂。 

很精彩又不很精彩的靜秋自序

這篇小說沒有作者艾米的自序。由於說的是靜秋的故事,書中主要對白又是來自靜秋日記原文,所以書後的「靜秋的代後記」,可視為靜秋的自序,是靜秋對於「山楂樹之戀」在網路上連載完結後的感謝與感想。

這篇「代後記」內容長度共計5頁半,前4頁是稱美作者艾米的文筆,最後的一頁半,才是靜秋自己一些真正的感想。前面4頁與本文故事無關,純屬應酬致謝,實無文采可言;後面一頁半寫的是連載期間與讀者的心靈交流,在這一頁半的文字,靜秋筆下情感澎湃、直抒胸臆,可謂畫龍點睛、字字珠璣!尤其寫到「如果我們只關心我們自己鼻尖下的那一點喜怒哀樂,我們的生活是平面的,我們的世界是狹窄的,我們的靈魂是孤獨的」,更點出我們在書中與老三、靜秋同哭、同笑、同喜、同悲,是「情義不孤必有芳鄰」的最佳寫照。

靜秋在這一頁半的自序中,花的大半的篇幅,在說「觀書落淚、替古人擔憂」這件事,恰巧這也是我讀完這本書後,非常在乎的一件事。

我在社會上工作了一段相當的時間,人生經驗上有些閱歷,也看過不少悲歡離合的故事,更是早已過了風花雪月的年紀,然而看完本書之後,竟然連日輾轉反側、不能自已,真懷疑是不是人家所謂的「越活越回去了」。當心情稍微平復下來,想把一些思緒整理成文字時,倒是真怕別人笑我偌大年紀還小兒女惺惺作態,為賦新詞強說愁。提筆的心情竟是如此躊躇猶豫、徬徨為難,無法決定到底該寫不該寫,直到讀罷了靜秋這段「代後記」,我才恍然釋懷,從容地記錄下這些天日夜縈懷的感受。原來,讀書落淚並非情感脆弱、心靈幼稚,而是還保有一顆年輕活動的心。我無法清晰地闡釋我的意念,只能引述靜秋自序裡的原文,來為自己的多愁善感,進行小小的辯解。--「能為別人的故事感動的人,心就仍然是年輕的。看書流眼淚,替古人擔憂,這是很多人-包括我自己--曾經非常不屑的事情,總覺得故事就是故事,或者是作者編出來的,或者是已經過去了的,為故事人物的命運一唱三嘆是很幼稚的舉動。但讀跟帖的經歷使我徹底地改變了這種看法。一個人,只有當他還能為那些與自己沒有直接利害關係的人或事感動、擔心、焦慮的時候,他的心才真正活著、真正年輕。世界因為這種『為古人擔憂』式的關心而結合成一個整體,個人因為這種看似幼稚的共鳴而不再孤獨。一切我們認為真善美的東西都值得我們去為之感動,不管這個真善美在別人眼裡是多麼不屑」。 

守著你是我  不是風 深情已種 一生守候著不會意動

「山楂樹之戀」帶給我很大的衝擊與感動,世間竟然真有這般的純情。可惜這段曠世真情未能結為比翼連理,亙古奇緣無法成就美滿婚姻。但我深信,老三一定站在山楂樹下默默地守護著靜秋癡癡地等候著靜秋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雖然我對靜秋給老三的苦難折磨有所抱不平,雖然我對作者給老三的偏枯輕忽有所不諒解,但我還是喜歡這個動人醉人的故事,還是推薦這部又氣又愛的小說。畢竟,它記錄了一場世間最純淨、最難得的至情至愛。

闔上小說,閉上眼睛,一首年輕時代的歌曲,突然闖入了記憶,在耳畔輕柔地唱起。「情生意動」這首1993年的歌曲,與「山楂樹之戀」這個1974年的故事, 雖然有著不同的時空背景,但表達的意境與韻味卻是那麼的相似,就用這首歌,來權作這個故事的曲終意散吧...


最美麗的情感總是藏在夢背後 別觸動它 一碰就凋落
花謝了後 連北風都會寂寞 心如潮起潮落 愁已鎖住眉頭

如果要我將你一生寫成一首詩 我不寫夢 只寫你的手
青春如酒 醉了把你手緊握 帶你看山看河 看我情上心頭

以為自己心已塵封 誰知窗外春意濃 依然被情愁惹得眼矇矓
守著你是我 不是風 深情已種 一生守候著不會意動

    

情生意動    /林秋離 曲/熊美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拉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