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山楂樹之戀_49        

張藝謀電影「山楂樹之戀」與艾米小說「山楂樹之戀」的比較差異

繼小說「山楂樹之戀」掀起風潮後,張藝謀接著拍攝同名電影,有些觀眾是慕名小說而直接先看電影,有些觀眾則是原著作者艾米的鐵桿山楂迷。不管有沒有讀過原著小說,看過這部電影後,都引起廣大的討論,可說是譭譽參半。有人直說電影感人熱淚,營造出整個純美的畫面;有人說電影把原著小說改的面目全非,完全失去了山楂的原汁原味,最後連作者艾米都出來隔空砲打一番。套句流行話,這電影算是搏足了版面。 

我是先看電影,覺得非常感人,再跑去看小說,想要了解故事的完整性,看完小說之後,才知道兩者差異真的是很大。我會建議有興趣的人,最好跟我一樣,先看電影、再回過頭去看小說,這樣才看得下去;如果反其道而行,先看小說、再去看電影,電影恐怕就看不下去了;而且電影看過之後多半也會罵聲連天,那就領略不出導演拍攝的想法與電影畫面的美感了。 

導演張藝謀是看過小說深受感動後,才決定要將小說改編拍成電影,電影與小說兩者的差異,源自於張藝謀要拍的是「張藝謀心中的山楂樹故事」,而不是「艾米筆下的山楂樹小說」。所以電影劇本只是借用老三與靜秋的故事,來表達中國的鐵達尼號愛情;是用小說來為電影服務,而不是要拍攝一部忠於原作的小說電影;也可以說,電影與小說基本上是橋歸橋、路歸路,一開始兩者之間就沒打算要有太大的關聯。 

那電影與小說的差別究竟在哪裡呢? 既然電影劇本是改編自小說,解鈴還需繫鈴人,要回答這個問題,恐怕還是得從電影下手。小說的故事內容是完整的、多面向的、有血有肉的、衝突矛盾的、角色豐富的、政治意涵的、主從明顯的。而2hrs的電影沒有辦法表達那麼多的意念,所以導演的選擇是濃縮的、精簡的、聚焦的、重組的、有特殊目的的,要把這段純潔乾淨的愛情,用最簡單的方式與手法表現出來,藉以感動真情、打動人心;並啟用青澀無負擔的新人作為主角,以塑造清純清新的電影風格。因此電影運用的所有工具、方法都要合乎簡單的要求,包括最重要的改編劇本,自然也不能例外。 

「山楂樹之戀」 電影與小說的共通點,在於小說作者是用樸實無華的筆調,去舖陳故事;而電影導演是用言簡意賅的運鏡,去描述情節。然而,因為電影手法簡單再簡單的結果,就變成了過於簡化,反映在劇本的改編上,就造成大幅刪減原著小說的情節,包含小說的核心內容與旁系枝節,許多原著關鍵、精彩的部份,都被電影劇本視若無睹、略而不談,雖不致於說是「無一倖免」,但用「慘遭毒手」形容也不為過,這就是「山楂迷們」眾情嘩然、群起撻伐的主要原因。 

電影改編劇本究竟是怎樣「修改」原著小說的呢?  

小說寫的是大時代下的二人愛情故事,以神聖愛情為經,以現實人性為緯;以文革階級意識為框架,以懸殊家境背景為骨幹,所以寫的有愛情、有親情、有友情、有人性、有政治、有文化... 主題是多面向的。而電影是「弱水三千取一瓢飲」, 只取愛情一條主線,是單一面向的。因此像是靜秋與母親的相依為命、靜秋對哥哥的手足深情、靜秋暑假打工的艱苦備嚐...等與愛情無干的情節,雖然在小說中都是重要的內容,但在電影中卻全數刪除、隻字不提。 

小說中非常重要的一場是老三生前與靜秋最後的一次相會,除了情外,也有慾的表現,整本言情小說中只有這場涉及到性愛的描寫,不但說明了靜秋情竇初開對性事的懵懂無知,也對之前幾個場景中,老三一些突然的生理反應,在這裡做了合理的解釋與交待。當然這場情慾刻劃,應該是作者艾米的得意之作,也滿足了山楂迷們對男女主角愛慾世界的偷窺心理。然而,張藝謀在電影中要表達的卻是這段青澀戀情的清純聖潔,甚至有點不食人間煙火的味道,如果加入這場的情慾表現,可能與整個電影格格不入,也跟兩位新人主角塑造出來的清新形象不符;而且與緊接著的末場戲-死別,在情緒上很難銜接(小說中卻還隔著四個章節),所以,張藝謀把這場戲中的情慾部份大刀一揮,整個砍掉,只留下穿衣服的情節,這自然使山楂迷們期待落空,也對原著作者難以交待。 

小說中的靜秋是個「小姐脾氣丫環命」,雖然家境清寒、命運乖舛,但是在與異性交往上卻似千金大小姐,疑神疑鬼而且自以為是,好幾次道聽途說老三的小道傳聞,就自我幻想地追風捕影,把老三想像成紈絝子弟欺騙自己的感情,完全不給老三解釋說明的機會,不但自己氣的半死,也把老三惡整得七葷八素。此外,靜秋的征服欲望很重,喜歡先給老三一頓排頭,等到把他收拾地服服貼貼後,才給他一點好臉色。但是,電影中張藝謀為了把靜秋塑造出清純靚女風格,以搭配老三的情聖形象,所以把小說中靜秋折磨老三、令人氣結的情節,不是淡化就是刪去,完全抹煞靜秋矛盾衝突的真實性格,這也是讓山楂迷們覺得原著受到扭曲的地方。 

小說的人物群非常豐富完整,除了老三及靜秋的愛情主軸外,更平添許多支線的發展,例如特別照顧靜秋的王長林、王長生、弟媳婦、張一及周建新等;暗戀老三的王長芬、王長芳、曹大秀及未婚妻丹娘;戀情轟轟烈烈的靜秋哥哥與女友亞民;欺負靜秋的萬駝子與惹人發噱的銅婆婆等,這些在小說內躍然紙上的熱鬧人物,因不合導演清純簡單的訴求,有違男女主角金童玉女的形象,全給電影編劇刪個精光。尤其過份的是,像工藤新一喝了藥水變成柯南一樣,電影竟把下鄉農改的靜秋哥哥改成了念小學的靜秋弟弟,怎不令山楂迷們氣結! 

至於小說花了不少篇幅。暗中批判的文革時代,可能由於涉及敏感的意識型態與政治議題,除了一場「爹親娘親不如毛主席親」的樣板歌舞,象徵似的點出當時的時代背景外,其他被小說暗批的文革政治遺風,都被張藝謀刻意地淡化與冷處理了。觀眾從電影中不太能體會到文革風潮對靜秋一家的整肅迫害,這點也是電影與小說有相當出入的地方。 

小說中把全書的重心放在靜秋身上,只差沒有以第一人稱來寫靜秋。相對地,老三在書中的份量就明顯得差了許多。所有的心潮起伏、思緒轉折,都是從靜秋的角度抒發;然而老三的心境波折與委曲求全,整個的付之闕如,隻字不提。但是電影中卻把這個偏執的現象給平反了,除了削弱靜秋的戲份,也提高了老三的質量,好讓男女主角在表現上平分秋色、旗鼓相當,這點也是電影與小說有很大不同之處。 

以上是我觀察「山楂樹之戀」電影與小說幾個明顯的落差與相異的地方,山楂迷們與作者艾米忿忿不平自是想當然爾。不過張藝謀拍攝的不是傳記電影,自然是商業掛帥,並有其票房考量;這部片子張大導演要表達的是上個世代純真無邪的愛情故事,起用的是兩位純如白紙的新人演員,想塑造出清新可人的金童玉女形象,所以大幅地改編原著小說,這恐怕是不可避免、也無可厚非的結果。畢竟,形勢比人強,電影製作公司砸大錢要拍的是張藝謀的電影,而不是艾米的小說啊。

山楂樹之戀主題曲 

演唱:徐千雅      詞: 何沐陽   吳孌      曲 :何沐陽

落山風一夜不停 沿著來時的路徑
愛已經沒有聲音 卻呼嘯過眼睛
也許遇上我是你的命 怕只怕背景不明
恍如暗夜裏擦肩過的雲
  
路很遠呼吸很近 愛是別處的風景
為什麼牽著的手 會被無常散盡
難道愛上你是我的命 失去你我不甘心
我不相信淚是愛的墓誌銘

你為何不能 再等等我
當月光灑滿了山坡
眼睜睜看著青春被蹉跎
再悄然的凋落

你為何不能 再等等我
你說過你要等我一輩子
那路旁依然盛開的山楂樹
是我靜靜的孤獨
那祭給迷失歲月的遺書
是我永生的痛楚
那唱過純真年代的歌聲
帶我們找回最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拉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